面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难道我们真的束手无策吗?目前被证实有效的治疗,可以发生在“早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即被观察到有儿童行为障碍的青少年和儿童身上。这些行为障碍可以包括:虐待小动物、说谎、暴力、缺乏同情心、5岁后依然尿床、不遵守规则、喜欢玩火等等(PsycholoGenie, 2018)。 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个核心特征(Peterson, 2016): 1. 关注整体问题 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需要对其整体有一定把握,并了解到其中包含的复杂特征和行为表现,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治疗。仅仅针对其中一种表现的治疗,比如教育其不再说谎,对于整个行为模式的改变而言是杯水车薪的。 2. 系统化的治疗手段 有证据显示,在现场与反社会型人格者一起工作可以较为有效地促成态度与行为改变。这种治疗需要渗透进反社会型人格者的每一个社会功能系统中,包括亲密关系、职场、其他活动等等。但不幸的是,虽然这种治疗常常会在开始时颇有成效,但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又会回归到过去的行为模式中。 无效的治疗 在Peterson看来,无效的治疗方式可能有:惩罚,包括控制入狱等;普通咨询谈话;药物治疗;威胁和恳求;试图教会反社会型人格者同情和其他情绪。 同时,Peterson也强调,很多专家认为,对待反社会型人格者最好的方式便是从自身切断与对方的所有联系。毕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它常常将伴随人的一生,很难改变。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 在哈佛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专家Martha Stout所著的书《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提到了13条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法则,我们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参考。 1. 最高法则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他们看起来通常并不奇怪,外表仿佛和我们一样普通正常。 2.做判断时考虑自己的直觉 不要受别人身份的蛊惑。因为他们也许是教师、医生、领袖、做慈善的人……你真的很难发现。 3. ”事不过三“原则 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用“事不过三”这个原则去检验对方的主张、承诺和责任承担意识。每个人都值得第二次机会,但不会是第四次。及时止损能帮助你受到更大的伤害。 4. 别怕质疑权威 请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要知道,在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关于“服从权威”的实验中,有60%的人会盲目地服从权威者所下达的违背良心的命令。所以请相信自己良知的声音,不要害怕质疑权威。 5.提防马屁精 学会分辨发自真心的赞美和虚假的谄媚。谄媚通常含有操纵他人的意图,过度的吹捧会使人飘飘然而丧失理性的判断。 6. 检视自己对“尊敬”的认识 你是否混淆了“害怕”与“尊敬”的感受?有时候,我们越害怕某个人,就越觉得他/她值得尊敬。事实上,这只是我们易于屈从掠食者的自然天性,需要用理性的大脑来努力克服。真正值得尊敬的人常常是坚强、仁爱而勇敢的人,而非通过恐吓手段来使别人服从的人。 7. 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不要试图加入他们的游戏,应该首先注意保护自己。 8. 可以被允许的回避 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心理学家一般不建议人们采取回避的方式,但在这种情况下,Stout博士认为例外可以被允许。保护自己不受反社会人格者伤害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允许他们进入自己的生活,将他们赶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生活。 9. 反思自己的妇人之仁 我们应该把尊重留给真正仁爱且勇敢的人,把同情给予那些真正受苦、遭遇不幸的人。切记不要被反社会人格者的“表演”所迷惑,让同情蒙蔽了自己的理性思考。 10. 不是你的错 反社会人格者的问题不是你应该承担的责任。要记住,我们都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请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11. ”求你千万别告诉别人“ 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不要被他们可怜哀求的样子所迷惑,你应该提醒其他人,而不是替他们保密。不要理会他们说的”这是你欠我的“,或者”你跟我一样“,因为你跟他们真的不一样。 12. 捍卫自己的心智 不要让某个没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这样的人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绝大多数人都有良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爱的能力。 13. 好好生活 是的,就是这样。 正如Martha Stout博士给出的最后一条法则中所说的那样,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永远都是过好自己的生活。如果说我们需要对反社会人格者进行反抗,那么关注自己的生活,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便是最好的方法。
文章分类:
心理·健康-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