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求职心理障碍?求职心理障碍是指人们在寻找理想职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无法克服的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如紧张、焦虑、烦躁、郁闷等消极情绪反应。 如某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孙满怀信心地将自己的简历递给一家心仪已久的大型企业,没想到等到的却是否定的答复。之后,小孙又向多家单位递过自己的简历。在等待中,小孙就像着了魔一样,每天不停地翻看手机并上网不断刷新电子信箱查看有无新邮件。他说,现在最怕手机上有未接来电,一发现就如临大敌,急忙回电话,生怕是用人单位打来的。“在公共场所一听到手机响,总怀疑是自己的,虽然铃声类型明显不是自己的。”小孙说,他常常是知道自己的手机根本没响,可还是忍不住去看,不看心里就特难受。“自从两周前递交第一份简历起,我就把手机24小时开着,一天得看五六十遍电话,生怕错过求职单位的电话。就是洗澡或上厕所时我也把手机放到自己能听见的地方,走在路上总觉得手机好像响了……”这种由求职所带来的让他寝食难安的紧张情绪,就是“特定环境、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条件反射”——求职心理障碍。
产生原因 求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表现为外在的客观因素,即社会环境;内在的主观因素,即个人生理和心理条件、社会阅历等。 1.客观因素 (1)人才供求状况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 (2)双向选择中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 (3)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4)来自于方方面面的期望和要求对毕业生构成无形的压力。 2.主观因素 (1)对就业政策一知半解。 (2)对自我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3)陈旧择业观念的束缚。 (4)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欠缺。
具体表现 大学生求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不仅受社会、家庭等诸多外因的限制,而且受自身心理的制约,是社会环境、群众舆论、个体心理的集中反映。近年来,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面对就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大学生思想渐趋成熟,能够做到正确地面对和接近现实。但是,在具体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求职心理却呈现出多种幼稚、不成熟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焦虑、急躁心理 绝大多数毕业生面对双向选择和竞争H趋激烈的人才市场,在推荐自己的过程中,都在担心能否选择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能否在双向选择时正常发挥,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般、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自己没有文体等特长而不录用;特别是女生更是担心用人单位连面试的机会都不给。
2.自卑、怯懦心理 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会严重影响择业。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竞争实力不够,因而在择业中缺乏一定的信心和勇气。 由于对自己能力的过低评价和自卑心理,导致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表现出被动性和退缩性的怯懦心理,不敢自荐,应聘时唯唯诺诺、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形象。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错失良机。
3.依赖、盲从心理 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存在明显的依赖心理。他们虽然接受了三四年的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4.悲观、低就心理 供求失衡的矛盾,充满竞争的环境,无情地打碎了大学生的一切幻想。特别是那些心理准备不足、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在现实面前则显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感,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从而情绪变得悲观失望。 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多,使高等人才就业市场逐渐转变为卖方市场。很多企业和单位并没有自己的招聘人才标准,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结果,人才高消费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得大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困惑和怀疑。有些学生迫于就业的压力,为了“安身立命”,不得不降低就业门槛,低职就业。
5.“待价而沽”与“慌不择路”心理 有些毕业生自恃专业紧俏,个人条件较好,在就业中总期望理想中的最好单位出现在自己面前,在用人单位热情邀请下,态度矜持,不置可否,“待价而沽”,从而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好机会。而另有一些毕业生自感出身贫寒,专业滞销,个人条件一般,从而一进人才市场,不去认真了解用人单位性质、位置、专业需求等客观情况,便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表现出“慌不择路”现象。
文章分类:
职场·生活-关于求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