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疑病症吗?疑病症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存在先占观念,认为自己患了某种或多种严重的进行性疾病或目前尚未被认识的躯体疾病。 患者表现为过分关心自身健康和身体的任何轻微变化,并做出与实际健康状况不相符的疑病性解释。 疑病症状可为全身不适、某一部位的疼痛或功能障碍,甚至是具体的疾病。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定位清楚,描述清晰如肝脏肿胀感、胃肠扭转的体验、头部充血感、咽喉部堵塞感等,有的则体验到定位不清楚、性质模糊的不适感。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就部位而言,以头、颈、背、胸部居多。 躯体不适症状可涉及不同器官,如恶心、反酸、腹泻、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有些患者疑有五官不正,特别是鼻子,耳朵以及乳房形状异样,还有诉体臭或出汗等。 常伴有焦虑、忧虑、恐惧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患者对各种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保证不能相信和接受,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各医院反复要求检查和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大部分或全部都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至于明显影响到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
引起疑病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人格基础 孤僻、固执、内向、过分关注自身、敏感、自我中心、自恋、兴趣狭窄、胆怯、脆弱、暗示性强的人格特征可成为疑病症发病的人格基础。 2.社会环境因素 得知自己亲属或朋友死于某种严重疾病,就会怀疑自己也步其后尘。见到别人得肝癌,就会觉得肝区不适。医生的不恰当言论,过多的医学仪器检查,不必要的过分治疗,不必要的手术等等都可能促进疑病观念的产生。 3.躯体因素 处于青春期或更年期的人容易出现一些躯体感觉上的变化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的症状,如心悸、潮热、生殖器官的发育或萎缩等,对这类生理现象的不合理认知会促成疑病观念的产生。 4.心理因素 有人认为此病起因于知觉和认知异常。患者的认知系统会对一些躯体感觉和变化做出不恰当的解释,导致疑病观念。
那么怎样才能摆脱疑病症的困扰呢? 第一回合:正面出击 1、心理调适。 疑病症出现多源于患者的恐病心理,以及由这些病所带来的后果。因此通过心理调适,参透疾病和生死不过是自然规律,这样整个人就会轻松下来,可以百毒不侵。 2、良性的自我暗示。 疑病症患者一般受暗示性较强,不妨每天花点时间,对自己说我没有病,我很健康,长期坚持下去,疑病情绪就会慢慢减退。 3、身体锻炼。 所谓疑病,还是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抵御疾病的侵蚀能力有所怀疑。因此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能赶走自卑,提升自信。 第二回合:迂回战术 1、转换环境。 有些疑病症的出现,与患者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比如有的孩子因同学关系不好不想上学而出现的疑病症,或者觉得自己的房间甲醛超标,而担心中毒等等。对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摆脱这种引发疑病心理产生的环境。 2、移情作用。 柯南道尔博士曾借福尔摩斯的嘴说,人的大脑就象一间空空的小阁楼,需要有选择性的装东西进去。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摆脱疑病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对疑病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以快乐和兴趣来替代疑病症的位置。 3、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要求患者对疑病症状顺其自然,接受和服从已经患上疑病症的事实,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疑病情绪。 4、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文章分类:
心理·健康-疑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