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人的基本需要恒河猴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子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小猴子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小猴子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小猴子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小猴子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小猴子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我们可以从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看出人与父母连接的重要性。实验说明,儿童不仅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在与母亲有连接时儿童才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比如,一个小孩哭泣而妈妈采取呵斥的方法,那孩子的情绪会被自我强制压抑,随后所产生的是孤立感,由此可见母亲合理回应的重要性。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个体与父母连接的重要性,而儿童与父母的连接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的过程。经过东西方不断的研究,很多学者表示教育绝对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家庭的支持对学业有一定的影响。孩子问题很有可能与家庭有关,大家无论是作为今后的教师或是以后为人父母在与孩子接触时,在看到深层次问题时都需要有一定的知识。 例如,一个身处离异家庭的小学三年级男孩表现出不想上学的情况。他的老师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有问题,或者是他不喜欢某一门学科。但最终的答案是男孩的继母怀上了小宝宝,这个小男孩开始感到焦虑不安。如果老师没有从家庭角度出发思考在小男孩的身上发生了什么,那就无法对症下药解决他的厌学。 此时,父母与小男孩的连接尤为重要,父母应该对于小男孩的焦虑给出反应,比如与他谈心,让他知道自己一直都是爱他的,这并不会因为小宝宝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